艺术作品精神建构的本质问题,说到底是我们要不要坚持自身的文化个性问题。近百年以来,我们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就是认为经济发达的国家文化就一定先进。而今天,当我们的经济已经发展起来的时候,却突然发现原来文化是一种客观存在,只有不同,没有优劣。艺术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作品风格的多样性正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西方人很早就意识到了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意义。具体到水彩画领域,西方水彩画经历了与西方艺术史几乎同步的发展历程,即从注重形似到注重精神表现的阶段。而中国水彩画艺术,从整体上看来,仍然处于形象处理的阶段,较少涉及精神内涵的表达。
一、精神的存在
如果我们承认除了物质之外还有非物质或精神的存在,那么艺术就有了存在的基石。我们对已逝亲人和爱人用过的物品抱有亲情和爱的感动,正是精神存在的现实反映。西方艺术史上较早论及精神的艺术家是康定斯基,他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只是蒙在真实世界之上的一层面纱,人们只有透过面纱才能看到闪光的精神。现实中具备这种洞察力的人不多,只有先知和真正的艺术家才具备这种能力。
在我国,早在明代,哲学家王阳明就提出了“心外无物”的著名哲学思想,这一观点强调心灵与客观世界的不可分割性,即离开了心灵的感知,一切物质世界都不会存在。在绘画领域,早在唐代,荆浩就在其著作《笔法记》中提出“度物象而取其真”的观点,认为要超越物象才能获取真理性的表现。清代八大山人认为:如果仅仅画客观存在之物,那样的画没什么可看的,只有超越客观形象本身,表达画家生命存在的精神本质,这样的画才是好画。正如金农曾在画上提拔说:“茫茫宇宙,何处投人?”这是关乎人的生命存在价值和意义的惊天一问。
二、精神建构的途径
精神的表现与艺术家采用何种技法看来关系不大,成功的艺术家完全有能力通过写实艺术达到自己精神表现的目的。自然主义观念下同样可以产生伟大的艺术。关键在于我们能否通过某种艺术形式充分表现自己的艺术思想和人生哲学。题材的选择,也不是问题的症结之所在,艺术史上小到一花一草,大到宇宙洪荒,伟大的艺术家都已经通过它们传达出了自己生命存在的寓意,从而将观者带入一个个可用心灵去体验的精神境界。条条大路通罗马,无论采用何种技法,选择何种题材,都可能达到精神表现的目的。可是,我们以怎样的方式到达罗马,古人可能选择走路或者乘船,现代人可能选择飞机和汽车,这就牵涉到艺术表现的方式问题。在艺术作品中则表现为采用何种形式,这是一种主观的选择。塞尚当年面对印象主义将自然画成我们眼睛所看见的样子,认为印象主义者将坚实的轮廓解体于闪烁的光线之中,损害了画面的清晰和秩序,看起来凌乱不整,从而失去了古典时代伟大作品中的那种特有的坚实感、单纯性和完美的平衡感。因此尽管他接受印象主义的新发现,认为绘画的任务是描绘“自然”,但也要重现古典艺术的伟大传统,即保持画面的秩序感和必然性。然而他又不想重新使用学院派的素描和明暗造型方法。他渴望清晰、强烈和浓重的色彩,最终他获得了成功。
塞尚的成功告诉我们,深刻领悟艺术家自身所处的时代、对艺术史前沿理论充分了解以及由此而产生出一个引领时代的伟大艺术思想,并能够在这一伟大艺术思想统领之下创作出一以贯之并充分反映其艺术思想的艺术作品。总之是要建构起属于艺术家特有的精神体系,才能最终成就一代艺术大师。
可见,形式中蕴含着精神表现的最大可能性,承载着精神建构的体系,就像康定斯基将音乐描述为精神世界的同义词一样。一个画家如果不满意于再现其眼中所见的世界,渴望表现其内心生活的话,那么他就应该由自然模仿向主观抽象的“图像转换”,从而将自然物象高度地符号化、秩序化为具有内在关系的纯构图,并在这一过程中排斥物质,在符号与精神之间建构起对应关系。我赞同康定斯基的抽象理论,但不认为精神体系的建构必须通过抽象和排斥物质的途径。事实上,西方六七十年代发展起来的具象表现主义,正是对于纯抽象艺术理论缺憾的有益补充。
参考文献:
1、(俄)康定斯基著,李政文、魏大海译:艺术中的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2、朱良志著:南画十六观,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
3、(英)E.H.贡布里希著,范景中译:艺术的故事,广西美术出版社,2008年。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